我校科技工作者学习并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新闻网讯(记者 侯姗姗)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在学校科技工作者中产生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今后工作中要敢于创新、多出成果,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会议现场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敖玉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四个面向”要求,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方向。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为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在科研工作中,学院将围绕“提升基础学科水平、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突出成果转化服务”三个方面力争为社会输出既具备夯实理论功底又能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创新复合型人才。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改革与创新,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光焱表示,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是科学家精神中的最重要的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是一张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动员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作为科研工作人员要高扬爱国旗帜,担负时代使命、扛起责任担当,胸怀大局、仰望星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勇攀科技高峰,努力践行科学家精神。
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郝兆鹏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要有科学家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有爱国为民的服务意识和深厚的家国情怀,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涛表示,要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促进科技领域的技术进步,必须在原始创新能力方面下硬功夫、出硬招、出实招。作为科研工作者要耐得住“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树立跨学科融合的思维和理念,积极发挥团队作用,协同研究,引导青年人才,以支撑服务国家及吉林省经济建设为己任,着力攻克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基础前沿难题。
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徐平峰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作为一名做基础研究的教师,要大力促进数学和统计学互相促进,相互支撑,再接再厉,在本职岗位上勤奋工作,为基础研究贡献更大的智慧力量。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程超表示,工科院校突出专业特色,需要尽量克服趋同性,结合吉林省工业特色服务于地方产业,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要发挥青年博士的科研积极性,在申报国家基金项目中利用好前沿的学术理论,培育好青年基金,为科研项目突破打下基础。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孙中波表示,2017年1月,自己成为了一名“工大人”,2019年去北京大学工学院从事国内访学研究工作,2020年作为吉林省长白山青年骨干教师进入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从事教学法研究工作。通过教学法研修课程学习,深刻地感觉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初心就是情怀,使命就是担当。要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不断为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添砖加瓦。
化学工程学院教师王世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一名青年科研人员,必须有求真务实、不断创造的精神,讲奉献、多努力、多付出,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追求真理,是每一个有志青年应有的理想抱负。有目标才有干劲,要不断地给自己设立新的目标,不断增强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主动激发工作激情和创造活力。
公共管理学院教师陶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出路。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研究还面临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研究真问题,敢于直面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要紧密联系实际,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全力攻克科研发展的“硬骨头”;要全力以赴专注于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担负起科技兴国的光荣职责。
外国语学院教师徐丽丽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求和长远需求出发,深入研究、持之以恒、刻苦钻研,探索和闯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片新天地。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 审核人:王鸣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