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赵金钵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报道了环丙烯化学领域的新进展。
烯酮中间体化学在杂环药物的高效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诞生了如Staudinger [2+2]反应等知名的人名反应。但120年来,烯酮化学局限于烯酮作为2C合成子的[2+n]型反应模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赵金钵教授团队在关注很少的环丙烯的“推-拉”型开环中,发现了一种经历分子内1,4-烷氧基迁移的新型开环方式,得到一种亲电的烯基烯酮。该烯酮中间体与各种氮、氧亲核试剂反应时,除传统的[2+n]环化模式外,还展示出了全新的“插烯”型[4+n]环化模式,合成多种(4、5、6、8元)具有生物活性的内酰胺产物(下图)。本文的发现除了为烯酮构建新型内酰胺药物骨架提供了重要新模式外,也对“推-拉”电子体系化学和氮杂环化学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附图
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2023届硕士黄健宏和2025届硕士生李嘉航,2024届硕士刘深丽也对论文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讯作者为我校赵金钵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袁海燕博士,我校为第一通讯单位。我校夏艳教授课题组对产物的生物活性测试提供了支持,东北师范大学袁海燕博士、李文亮博士和我校赵金钵教授完成了涉及的理论计算工作。
赵金钵教授是我校2019年引进的优秀青年教师,吉林省D类人才,长春工业大学优秀青年学者。2014年回国工作以来,长期聚焦于张力环,尤其是环丙烯化合物的新型反应发展,在肟的Cope-型氢胺化、环丙烷的多组分催化合成、张力启发的新型反应等方向发表多篇原创性研究工作,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等杂志发表多篇通讯作者论文。
论文链接:
Ring opening of donor-acceptor-type cyclopropene unveils electrophilic ketene with vinylogous [4 C + n] periselective cyclization mode, Jianhong Huang, Jiahang Li, Shenli Liu, Wanyao Zhao, Yan Xia, Xiaoyan Liu, Kuizhan Shao, Wenliang Li, Haiyan Yuan* & Jinbo Zhao*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9048-y
(初审:刘宇 复审:郑岩 终审:朱兴国 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