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春工业大学信息门户,今天是

智能时代的能源与传感

时间:2025-07-22  点击数:

  王中林,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讲席教授,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国际院士以及韩国科学与技术院外籍院士国际纳米能源领域著名期刊《Nano Energy》创刊主编。曾获2023年全球能源奖(Global Energy Prize)、2019年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以及2018年埃尼奖(ENI Award,“能源界诺贝尔奖”)。纳米能源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开创了基于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系统及蓝色能源宏大领域,为高熵能源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发明了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为自驱动传感器、人工智能、可穿戴电子设备和物联网设备提供了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开创了压电电子学与压电光电子学效应的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领域,建立了压电电子学、压电光电子学与摩擦电子学学科,并发现了六个新物理效应。对于运动介质的电动力学和高能电子的非弹性散射也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Google Scholar总引用次数超过49万次,h指数高达333。

  报告摘要:物联网、传感网络、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能够持续不断的驱动这些分布性广、移动性强、功耗小但数目居多的电子器件。这个能源问题就是我们在新时代下所面临的能源问题。 我们2006年发明了压电纳米发电机,2012年首次发明了摩擦纳米发电机,并首次提出自驱动系统和蓝色能源的原创大概念。这一应用于物联网、传感网络和大数据时代的新能源技术,开启了人类能源模式新篇章,为微纳电子系统发展和物联网、传感网络实现能源自给和自驱动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全球分布在9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0名科学家跟随我们做纳米发电机的研究。本报告通过我们科研经历讲述如何做从“0-1”的原创发现,如何把一个初看是一个小的发明做成能源界的大领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传感技术。



关闭

信息化建设工作办公室(信息化技术中心) 信息技术部